程序员加班很正常吗?加班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!

发布于 2017-12-07 | 作者: 驱动支架 | 来源: 网易号 | 转载于: 网易号

前言

这两天我的一个程序员朋友经常向我吐槽:你说程序员事咋就这么多呢,特别是我在一个创业公司,前端这块基本都是我负责,新招的几个学前端的小伙子对业务又不熟悉,一些比较重要的也不敢让他们这些前端菜鸟来搞。所以就导致我经常加班啊,你看头发都快掉光了。

突然他话锋一转:不过还好有php程序员老哥陪着我,也不算寂寞。

啊,我嗅到了一股暧昧的气息。

哈哈哈,开个玩笑。

言归正传,确实现在程序员加班是个常态,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。不过我并不这么认为,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。

正文

现在是北京时间 23 点 04 分,办公室里,有两个人正在加班。一个是我的老板贤哥,一个是我。贤哥不走是因为舍不得走,他正为了公司的发展忙得不亦乐乎;我不走是因为走不了,我正为了明天(对你来说是今天)的文章发愁。

我们的工位是互相背对着的,我时不时回过头去,望着那个忙碌的背影,思考一个问题:在这个男人眼里,我加班的行为意味着什么?

一般来说,我们既无法改善公司的管理,也不能招招人帮自己干活,因此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。而且,经常加班的人,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没有问题,心里应该都是有点 B 数的。

03

由于效率低下导致经常加班,疲惫和回不了家只是我们遭受的连环损失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而已,真正惨重的损失至少还有 3 点:

1)观念扭曲

知乎网友 @Ted X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:每天下午 6 点,强制公司的程序员关机。到点以后,不管程序员们手头上有多重要和紧急的任务,都必须关机,不关的就帮他们关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后,@Ted X发现,原来总是要加班到 7、8 点的程序员们,全都能在 6 点之前完成工作。

紧接着,@Ted X问了程序员们两个问题:

明明 8 小时能干完的活儿,为什么要拖到 10 小时才干完?

答:怕领导觉得他们不卖力。

现在 8 小时把活儿干完了,还加班吗?

答:活儿是干完了,班也要加。

这反映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——总觉得自己的小命捏在领导手里,因此总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,哪怕行的是没有意义的事。

为什么我说这种观念是扭曲的?因为在市场上,你对领导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小心翼翼地讨他欢心,而是有能力为他办事。

2)降低市场竞争力

也许有人会说,我既给领导把事办了,也讨了他的欢心,不是更好吗?问题在于,你的时间总共就是这么多,别人 8 小时完成了你 10 小时的工作,剩下的两小时就可以用来拉开和你的差距。另一方面,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,同样的工作量,别人 8 小时能做完而你需要 10 小时,谁的竞争力更强呢?

3)加剧阶层固化

最早盛行加班文化的不是中国的互联网圈,而是美国的硅谷。而如今,加班文化在硅谷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。36氪的一篇文章介绍道,Google 的早晚餐时间分别是 8:00 和 18:00,亚马逊一位勤奋的员工 8:00 上班 18:00 下班,Twitter 的一名员工则是从 10:30 工作到 17:00,周末从不加班。

对此现象,领英创始人里德·霍夫曼分析道,在硅谷,如果一位工程师在早上更新了自己的 LinkedIn 个人资料(简历),到午餐的时候他就能够拿到 5 份工作邀约。越是抢手的人才,越是容易在市面上找到新机会——这意味着,如果强制加班,公司率先失去的会是最优秀的人才。

换句话说,当你和公司都认为你的加班是理所当然时,你们双方都认同了一点:你是一个没本事跳槽的草包。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,你和不需要加班的高端人才,就形成了牢固的阶层分化。

以上三点,可以用六个字概括:越忙,越傻,越穷。

04

然而,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这些年,国外互联网公司往往在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惨败,从当年的 Google 输给百度,到近年的 Uber 输给滴滴,莫不如是。归因总是很难的,但是中国公司的“玩儿命”恐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
在36氪的一份调查报告中,有这么 2 条耐人寻味的结论:

① 工作时长越长的人,越认为自己“得到了非常多的额外训练”。

② 高层管理者、高薪酬者,跟从加班中的收获是正相关关系:创始人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,比例是基层员工的近 8 倍;百万年薪者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,比例是较低收入者的近 7 倍。

可见,有些公司通过加班获得了竞争优势,有些人通过加班获得了更多的成长。

同是加班,结果却大相径庭,个中区别应该不难分辨:一种是把短时间的任务拖延得很久,一种是扎扎实实地投入到高强度的长时间劳作中。二者结局如何,可想而知矣。

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,俞敏洪给“油腻”下了这么 4 个定义:贪,俗,懒,装。低效率的加班者,都该对照这四个字好好反思一下。c